文化创意产业,简单来说,就是把那些看似虚无、抽象的文化元素,巧妙地转化为能带来可观经济效益的“精致化产业”。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文创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引领着时尚生活的新潮流。
什么是文创产业呢?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英国经济便陷入了停滞不前的困境。为了摆脱这一困境,时任首相布莱尔采纳了“创意经济之父”约翰·霍金斯教授的建议,将“创意经济”确立为国家战略。这一理念起源于英国,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而迭代升级。
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日益增长,“文创”这个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创产业?什么是文创产品呢?
文创产业,简单来说,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文化资源而形成的产业集群。它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集合,更是一个融合了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等多个环节的复杂系统。在这个过程中,创意人将自己的知识、智慧和灵感转化为具体的产品设计,进而满足消费者对于个性化、差异化的需求。
而文创产品,则是这个产业链中的终端产物。它们以文化为底蕴,以创意为灵魂,通过对传统文化元素的现代解读和创新转化,赋予产品新的生命力和市场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个文创产品都是一个故事的载体,承载着特定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情感。
用文化创意链接现代生活
立体录取通知书、国潮风服装、数字藏品以及景区互动表演,这些备受青睐的产品项目,展示了当前文创产业的无限活力。如今,文创已不再局限于物理形态,而是向着虚实结合、形式多变的方向发展。伴随着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的“文创+”模式正在形成,为公众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创意产品,以满足新的文化消费需求。
“文创+”,作为一种创新的业态模式,正在为文化传播开辟全新的空间。它通过融合创意、设计、技艺等多方面的元素,围绕知识产权进行深度挖掘和创新表达,实现了文化符号、内容及资源的多元转化与开发。这种业态的发展,不仅推动了文化产业的繁荣,更为文化的广泛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本质上讲,“文创+”新业态是一种以创意为核心的文化创新模式。它强调的是将独特的创意与先进的技术相结合,通过精心设计的产品形式,传递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这种业态下的文创产品,不仅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更能够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和文化共鸣,从而实现文化价值的**化。
什么样的“文创+”新业态才是成功的呢?从近年来市场反应热烈的文创产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共性的特点:它们都深刻表达了特定的文化内涵,通过**匠心的创意呈现给消费者;同时,这些产品还积极集成了最新的技术手段,使得产品形式更加新颖独特;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往往具有广泛的跨地域影响力,甚至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认可,成为了中华文化当代符号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创+”新业态的成功,不仅在于其产品的创意和质量,更在于其对于文化传播方式的革新。通过这种新业态,文化得以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们在**产品的同时,也能够深刻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文化魅力。这种传播方式的转变,无疑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可能性。
开掘文化内涵,塑造独特风格的内容创作。昔日,文化创意产品几乎等同于旅游纪念品,样式单一、意蕴浅薄;步入新时代,我国创意产业迅猛发展,工业设计、美术设计与视觉设计日渐兴盛,文化创意产品逐渐变得雅致起来。如今,设计师们面对着丰富的素材资源,拥有多样的表现手法,在如何将文化的精髓注入到文创产品中不断进行探索。近年来广受欢迎的文创产品,其共通之处在于它们对文化内涵的创意诠释,令人耳目一新。有的产品通过拟人化的手法,用萌态可掬的形象创造“记忆点”,使文物更添亲切感;有的则致力于知识普及,以模拟考古现场的方式,让人们身临其境地体验考古的乐趣,学习文化遗产知识;还有的则是创新演绎历史上的审美风格,推出具有国风特色的系列产品……这些出自博物馆的文创产品不再是简单的文物复制品,而是围绕文物的文化意义和使用情境,开发出多样化、风格独特的创意商品,使得深奥的历史文化变得更加形象生动、直观易懂。
在个性化消费时代,文创产品已成为情感与生活方式的“形象大使”。甘肃省博物馆以“马踏飞燕”为灵感,推出了憨态可掬的解压玩偶,迅速成为社交媒体上的宠儿;三星堆博物馆则巧妙地将青铜人像与四川地区的茶文化、棋牌游戏等生活场景融合,推出了一系列文物盲盒,让古老的文物焕发出新的活力。无论是装饰在头发上的福建簪花,还是手持的扬州漆扇,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都是通过对接现代生活的审美和实用需求,实现了创意的广泛传播。这些案例表明,只有精准地把握产品核心价值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才能避免文化的孤立和高冷。
“文创+”新业态正在开辟文化传播的新天地。这种创新模式不仅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意,也为现代生活带来了丰富的文化体验。从博物馆到非遗传承,从历史文物到当代设计,文创产品的跨界合作和创新发展,正不断推动着文化产业的繁荣和文化自信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文化的魅力,也感受到了创新的力量。
文创产业的发展程度,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从传播效果来看,当前我国文创设计、开发、运营等各环节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丰富产品文化内涵、突破同质化瓶颈、实现从“网红”到“长红”的转变等,是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将文化价值和实用功能有机融合的新途径新方法,让优质文创不断延展到更广阔的生活空间。相信随着文化市场日益繁荣发展,会有更多内涵饱满、形式新颖的文创产品打动人心,彰显中华文化的当代魅力。
创意设计,诠释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从“福娃”到“冰墩墩”再到“弗里热”,大型体育赛事常常由吉祥物衍生出琳琅满目的文创商品。作为一名文创设计师,我的任务就是通过创意设计,把主题与形象转化成可触可感的文创产品。
文创设计并非难事,关键在于深挖文化精髓,萃取元素符号,然后运用设计语言融合材质工艺、潮流趋势及市场定位等关键因素,将其转化为具体产品。二十多年来,我们团队精心打造了数千款以赛事为主题的文创产品,服务对象包括北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等重大体育赛事。要打造出真正令人满意的作品,实属不易。与所有产品一样,文创产品也必须接受消费者的检验。在实践中,我们不断总结经验,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便是:设计语言需要富有故事性,这也正是文创产品与其他商品**的不同之处。
用“文创+”新业态讲述故事,挑战的是创作者对文化的深度洞察。以赛事文创为切入点,不仅要展现体育精神和竞赛文化,更要融合举办地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城市现代化发展等多重意蕴。设计师在每一次创作前需沉浸学习,深入探索文化精髓,激发设计创意。如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文创产品设计,我们汲取资深学者的智慧,吸纳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邀请艺术家和设计师共同研讨,深刻提炼出北京奥运所蕴含的中华文化内涵,最终创造出3000多款深受消费者喜爱和珍藏的产品。如今,“文创+”新业态正开拓着文化传播的新领域。
找到文创主题,就有了讲述故事的思路。通常来说,讲述什么样的故事,决定受众会从产品中感受到什么样的文化气韵。如果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文创开发思路是敞开大门迎接八方宾朋,热情充沛地把**的自己展示给世界,那么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文创设计中,我们的心态更加自信平和,好像与老朋友围炉闲叙,娓娓道来。比如,一起去看冬天的长城,感受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美;一起穿越到百年前冰封的护城河,坐上冰上“出租车”——冰床,“雪晴日暖之际,如行玉壶中”;一起奔跑在冬天的胡同里,在蜂窝煤和大白菜中找寻快乐的童年回忆……这些故事,成为设计的灵感来源。最近,我们又围绕“给中国队加油”,把敢想敢拼的孙悟空形象与敦煌壁画中的运动场景结合,用富有文化味儿的“TEAM CHINA”创意产品为运动健儿加油鼓劲。
探索大众的喜好,把握文化趋势,方能将创意故事转化为广受欢迎的视觉符号。在文创设计中,往往不是缺乏创意,而是创意泛滥、难以抉择,如何捕捉那最能触动人心的“一瞬”呢?在北京冬奥会的文创设计中,我们紧密跟随国风国潮的审美潮流,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创新课题,对中国传统冰雪文化元素进行挖掘与转化。基于这样的设计理念,我们将梅兰竹菊、琴棋书画的意蕴融入冰雪主题的诗句之中,推出了“冬奥诗画”系列产品,让中华文化之美与冰雪运动的活力相得益彰,既展现了冬奥会的主题,也记录了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在“文创+”新业态的探索中,我们需运用全方位的策略,以确保文化创意产品不仅具有吸引力还保持高品质。以广受欢迎的“冰墩墩”毛绒玩具为例,其挑战主要在于如何将透明的外壳与毛绒材质的大熊猫形象完美结合。在“冰墩墩”的设计讨论会上,我们提出的“硅胶外壳+毛绒”方案被成功采纳。这一设计不仅精确复现了“冰墩墩”那清澈透明的外观,同时也确保了环保和安全,并且拥有成熟的生产工艺和足够的生产能力。之后,“冰墩墩”之所以成为热门商品,部分原因在于其透明且晶莹的质感。
这种创新的“文创+”新业态为文化传播开启了新的空间,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通过独特的产品设计和高质量的执行,使得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新生。
在数字技术加速渗透的背景下,本届展会通过“文创+文旅+科技”的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化焕新与现代商业模式的共生共荣。据主办方统计,展会三天共吸引超5万名专业观众到场,现场成交踊跃,彰显文创产业作为经济增长新引擎的澎湃活力。
作为开年首个专业的文创产业盛会,上海国际文创展不仅为全球展商搭建了资源整合平台,更以创新实践助推中国文创产业的全球化进程。主办方宣布将于2025年8月在深圳举办第三届展会,深度链接长三角与大湾区的产业资源,进一步助力中国文创经济区域协同效应。